罕見!頻發(fā)嚴重低血糖,竟是因為胸部這個包塊! 發(fā)布時間:2024-06-14 09:28本文來源: 內分泌科 分享到: 今年4月,一名來自西藏地區(qū)的54歲男性患者,因為“反復昏睡、抽搐、大汗7月,加重1月”入院。7個月以來,患者反復出現(xiàn)昏睡、意識不清、肌肉抽搐、四肢僵硬,伴大汗、不自覺吼叫。到當?shù)蒯t(yī)院住院時監(jiān)測昏睡中血糖僅有1~2mmol/L,腦CT未見明顯異常,胸部CT提示“右下肺占位,大小10.4×10.2×11.2cm”,對癥治療效果差,低血糖發(fā)作更加頻繁,由最初5~6天發(fā)作一次,增加為基本每天發(fā)作,進食約100g后意識可以轉清,但仍感心悸、乏力,因此每2~3小時就需進食,否則上述癥狀復發(fā)。為了明確低血糖病因及治療,患者到我院內分泌科就診,收治入院。入院后完善了一系列相關檢查,充分排除了胰島素瘤、胰島β細胞增生、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、自身免疫性低血糖、藥物因素等常見低血糖病因。那么,患者的低血糖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呢?我們復查了胸部增強CT,提示右側胸腔見一巨大團塊狀稍低密度影,其內見片狀更低密度區(qū),病灶邊緣少許鈣化影,大小約為134×113×136mm,增強未見強化,縱隔及右肺門有多個淋巴結顯示、部分稍大。結合臨床經驗和文獻檢索,我們高度懷疑這個巨大包塊與嚴重低血糖有關。如果這個巨大包塊是胸部孤立性纖維瘤,則可能分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-2(IGF-2),可結合胰島素受體,產生胰島素樣作用,導致低血糖發(fā)生。胸部CT平掃和奧曲肽顯像遺憾的是,國內幾乎沒有實驗室常規(guī)開展IGF-2的檢測,因此很難證實我們的判斷是否正確。由于右胸包塊體積巨大,本身也具有手術指征,如果我們判斷正確,術后低血糖極有可能緩解。于是我們一邊通過各種途徑積極尋找資源爭取完成檢測,一邊努力跟家屬溝通,希望他們轉胸外科接受手術。由于患者是藏族人,語言溝通較困難,他們的訴求是解決低血糖,并不想處理右側胸腔的巨大包塊,因為目前包塊并沒有引起咳嗽、咯血、胸痛、呼吸困難等癥狀,而且,低血糖怎么會跟胸部包塊扯上關系呢?家屬一時難以理解,拒絕手術治療。我們沒有放棄,一邊繼續(xù)做家屬工作,一邊完善檢查,尋找證據(jù)。進行了奧曲肽顯像,并進一步行CT引導下右胸包塊穿刺活檢,病檢為梭形細胞腫瘤。病檢結果出來后,又經過多次耐心溝通,家屬終于同意手術治療。4月30日,胸外科在全麻下為患者進行右側胸腔包塊切除術,術后血糖迅速恢復正常,癥狀緩解。病理報告為梭形細胞腫瘤,免疫組化染色后,綜合考慮孤立性纖維性腫瘤。關于血清IGF-2的檢測,我們也終于聯(lián)系到上海六院內分泌研究所進行科研合作項目,經患者知情同意后采集術前、術后的血清樣本,及時冷鏈運送,IGF-2檢測結果為術前601.0ng/ml,術后6天降低至276.2ng/ml,跟預期的結果一致。術后1周,患者順利出院,一月后電話隨訪,患者除睡眠差、傷口局部麻木感外,沒有特殊不適,之前的所有癥狀都沒有復發(fā)。家屬對我們醫(yī)院表達了深切的感激之情。對內科醫(yī)生來說,要明確一個疑難雜癥的診斷,往往需要經歷非常復雜的抽絲剝繭的過程。這例患者最后診斷為右側胸膜下孤立性纖維瘤,嚴重低血糖癥,這是非常罕見的低血糖病因,國內報道的病例數(shù)很少,在我們醫(yī)院是首次診斷。整個過程得益于醫(yī)院多學科的團結協(xié)作,也適時借助了外院的科研力量,更是來源于我們團隊的不放棄。但在這里,我卻萬分感激患者和家屬,感謝他們最終的信任和支持,沒有他們的理解,醫(yī)生可能寸步難行。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