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味書屋:騰飛的翅膀 分享到: 《文化苦旅》讀書筆記 余先生的書總是能夠讓我在喧囂的都市中沉靜下來,跟隨先生的腳步,去大漠戈壁、去深洞幽林、去高峽平湖、去市井城郭。聽那金戈鐵馬的激昂慷慨,聽那哀怨低吟的歲月滄桑。 初讀余秋雨的《文化苦旅》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。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,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?是一種閱歷,一種修養(yǎng);又是什么能夠撞響我們內(nèi)心悲壯的回音,引起無數(shù)讀者的思考與共鳴?是先生對祖國千年文化的回望與梳理,更是先生對傳統(tǒng)文化的珍視與傳揚。 苦旅的第一站便是《道士塔》,先生用無奈和悲涼的筆調(diào)書寫了敦煌洞窟內(nèi)的千年文物,在王道士的無知、愚昧和晚清政府的無能、自私、貪婪之下流失國外,落入列強之手。如此寶貴的歷史文物,其被搶奪的過程竟然如此簡單,讓人無盡唏噓。 “外國人未免有點遺憾,他們?nèi)f里沖刺的最后一站,沒有遇到森嚴的文物保護官邸,沒有碰見冷漠的博物館館長,甚至沒有遇到看守和門衛(wèi),一切的一切,竟是這個骯臟的土道士。他們只得幽默地聳聳肩。 ” 文化寶藏的珍貴與王道士等人的愚昧,在先生凄美的筆下寫出,讓我深深體會到文化瑰寶被搶奪的痛楚。如果把祖國比喻為母親的話,文化瑰寶被搶奪就是母親的頭發(fā)被強盜粗暴的撕扯、剪斷、搶走,怎能不讓人心痛、忿恨! 全是苦味也不是人生百態(tài),酸、苦、甘、辛、咸五味雜陳乃是人生滋味。先生的《夜雨詩意》中所描繪的心境,始終讓我難以忘懷。 “夜雨款款地剝奪了人的活力,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。這種畏怯又與某種安全感拌和在一起,凝聚成對小天地中一脈溫情的自享和企盼。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,幾乎都不會拌嘴;在夜雨中專心攻讀,身心會超常地熨帖;在夜雨中思念友人,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;在夜雨中挑燈作文,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。 玻璃窗冰冷冰冷,被你呵出的熱氣呵成一片迷霧。你能看見的東西很少,卻似乎又能看得很遠。你用溫熱的手指劃去窗上的霧氣,看見了窗子外層無數(shù)晶瑩的雨滴。新的霧氣又騰上來了,你還是用手指去劃,劃著劃著,終于劃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。 ” 先生在《文化苦旅》中還有一篇小文叫《漂泊者們》,故事里寫了3個人物,他們都是身在異鄉(xiāng)的漂泊者。職業(yè)不同、年紀各異,生活狀態(tài)也各不相同。先生帶我們尋找這些漂泊者的腳印,重溫他們的故事,聆聽他們的話語。漂泊者們早年作為異國文化上的闖入者,在陌生的土地顯得那么格格不入,經(jīng)過歲月的積淀,他們堅守著自己的文化、習俗。漂泊者們現(xiàn)在作為文化的宣揚者,讓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在異國扎根、在異國綻放。 讀余老先生的文字,我總是會對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進行思考,祖國的騰飛與輝煌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夢想,中國在今天的騰飛需要千年傳統(tǒng)文化的積淀,需要汲取先輩們留下的寶貴遺產(chǎn),更需要我們沉靜下來,回顧過去,把握現(xiàn)在,暢想未來! 讓我用先生的一段話作為結(jié)語: “愿人們能夠珍視自己的每一步腳印,勤于記錄、樂于重溫、敢于自嘲、善于修正。讓人生的前前后后能夠相互灌溉”。 城東病區(qū) 梁夢婷 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